宜居宜业宜游,群贤毕至大湾区

日期:2020-10-20      来源:南方周末      点击:

分享到:

近几年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毕业生,在广东就业的比例都是京外各省份中最高的。2019年,两所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0.62%和17.76%。
 
对父辈来说,珠三角地区天地广阔,他们得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,获得物质条件的跨越式提升;而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,粤港澳大湾区能够给予的不止于此,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。
 
宜居,宜业,宜游,成为大湾区持续吸引优质新鲜血液的源源动力。
 
 
求职期的前3个月,英国留学生咿咿投递的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。
 
去年秋天,在四川读完本科后,咿咿前往英国深造。她原计划在国外工作几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。
 
“2月份左右,我开始在英国找工作,”咿咿回忆说,“但后来英国受疫情影响很大,我几乎没收到什么回应。”
 
据英国国家统计局(ONS)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,6-8月,英国新增13.8万名失业人口,失业率达4.5%,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0.6个百分点,达到2017年初以来的峰值。在英国,有22.7万人被解雇,裁员数创下2009年5-7月以来最高纪录。
 
5月,咿咿将求职目光转向国内,与974万应届毕业生一同竞争。
 
她整天待在家里不敢出门,在求职平台、企业网站上一遍遍地搜索招聘信息,向7000多公里外的公司投递简历,内心十分惶恐。
 
面对压力与选择,咿咿发现,一个全新世界似乎正在向她招手。正值发展窗口期的粤港澳大湾区,在政策红利与城市融合的作用下,建构起巨大的“人才磁场”,为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。
 
大湾区求贤若渴。
▲ 求职者在现场查看招聘信息(图/新华网)
 
1、希望之地
 
落户条件宽松、丰厚的租房补贴、温暖的气候和清洁的空气,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硕士毕业生王旼旼南下深圳就业。
 
“当时找工作压力很大。” 王旼旼说,综合考虑户口、待遇、环境、个人喜好等多方面因素,她将求职目光放在京外的一线城市。最终,深圳成为就业地。
 
当年,对应届毕业生来说,深圳是落户最宽松的一线城市。2015年起,深圳还率先为新引进入户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提供租房补贴,2016年本科生补贴标准提高至1.5万元。
 
除深圳外,大湾区内广州、东莞、佛山等其它城市,都推出了较同类城市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,将其作为聚集人才的推进器。广东因此成为多所高校除本地外就业人数最多的省份。
 
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,王旼旼所在的2016届硕士毕业生中,在广东就业的有7.56%,比例为京外各省份第一。
 
无独有偶,近几年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毕业生,在广东就业的比例都是京外各省份中最高的。2019年,两所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0.62%和17.76%。
 
而对明年毕业的硕士生李风及其同学来说,就业地选择对象不再是单个城市,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。
 
“大湾区的规划和实施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。我想去广州或深圳,很多同学觉得在珠海、佛山发展也很不错,去香港读研的本科生同学也决定在广深就业。”李风说。
 
这得益于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。根据规划,大湾区将实现交通及基础设施、市场、资金、人才、信息等多方面互联互通。届时,年轻人不再是“我在深圳工作”,而是“我在湾区工作”。
 
以交通互联互通为例,据国家发改委《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》,未来大湾区将构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、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、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,进一步为区域内居民在A地生活、B地工作的“双城生活”减轻交通负担。
 
“疫情之前,我去香港看个展、和朋友吃个饭、扫扫货都非常方便。我都没在香港过夜,因为往返实在太方便了,在香港住宿成本比较高。” 王旼旼说,如此便利的生活让她觉得香港“并不是另一个城市,(而是)和深圳是同一个地方”。
 
而两地居民若想更换落户城市,未来也更加方便。据8月公布的《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(草案)》,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户积分,在广州可获累计认可。也就是说,在杭州、苏州、东莞、中山等地缴纳的社保年限,可直接纳入广州的落户社保年限。跨地区落户互认,无疑为外来人口落户广州又打破一层枷锁。
 
现在,王旼旼“时常会有一种越努力越幸运的感受”,“在这里,你能感觉到希望,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”。
▲ 穗深城际铁路(图/新华网)
 
2、传承之路
 
李风当初选择来广州念书,后来又想留下工作,一半原因来自父辈的经历。
 
上世纪八十年代,李风的舅舅就离开老家去深圳闯荡。紧接着,李风的父母和其他亲戚也陆续去了深圳工作。他们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谋生,制作手袋、箱包。这些产品是当年珠三角地区闻名全球的“广货”。
 
上千万像李风父辈一样的四川人,为挣钱养家糊口背井离乡。如今,广东40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中,四川人就占了10.88%。
 
受此影响,李风很小的时候就来过广东。10多年前,念小学的她跟着家里大人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,去深圳和父母一起过年。
 
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李风来说十分稀奇:火车站内,迎面走来一排外国人,看上去高大如巨人;火车行驶了两天一夜,好在有大袋零食陪伴,坐在硬座上也不累;到了深圳,第一次吃到心心念念的肠粉,觉得特别美味。
 
经过多年打拼,舅舅拥有自己的手袋厂,将一家老小都接到深圳定居。父母辛勤工作,培养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学子。
 
李风与广深的联系越来越多。大一的暑假,李风在舅舅的手袋厂做暑期实习。大二暑假,她又在广州实习。报考硕士研究生时,选择了一所广州名校。
 
父辈在广东打拼的故事让李风觉得,这是片值得为之奋斗的土地。对父辈来说,珠三角地区天地广阔,他们得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,获得物质条件的跨越式提升;而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,粤港澳大湾区能够给予的不止于此,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。
 
如今,粤港澳大湾区已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,新兴成长中的高技术产业、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金融创新区域。11个城市产业各具特色,包括制造、消费、ICT、房地产、零售、金融等等,兼顾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。不同专业、不同能力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平台。
 
生存之上,这是两代人关于梦想的进阶。
▲ 东莞长安镇的手机壳生产车间(图/新华网)
 
3、创新沃土
 
咿咿则是家族中第一个在广东工作的成员。
 
咿咿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交通规划与工程专业,一心想在交通规划行业工作。搜索招聘信息时,她发现一线城市中深圳就业机会最多。6月,她终于拿到了来自深圳某设计院的offer。回国后,两周隔离期一结束咿咿就飞至深圳,开始了职场生涯。
 
第一份工作十分忙碌,偶尔压力大得有点扛不住。但咿咿不想放弃,她想在交通规划领域有所突破。
 
大湾区给了咿咿突破的机会。这里正构建由港口、机场、铁路、高速路等组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各个城市亦在此框架下规划轨道交通,并推动交通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 
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规划的落地和实施,大湾区已然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阶段。今年9月2日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《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创新集群百强,首次将广州与深圳、香港组合,形成“深圳-香港-广州创新集群”,排名全球第2位,仅次于东京-横滨。
 
以深圳为例,2016年,深圳提出“东进战略”。其中,龙岗大运新城首居“东进战略”最前沿,将打造为深圳东部中心核心区,形成“高等教育+高新产业”的双轮驱动。
 
据龙岗区科技创新局,仅大运软件小镇就已有290多家企业和21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000余项,创新人才总量超过6000人,孵化培育了5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。再加上天安数码城、龙岗城投大厦、启迪协信科技园和硅谷新城,大运新城未来将聚集8000至10000家高科技企业。
 
在这里,一个136万方的超级综合体正在拔地而起,将进一步推动大运新城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“智核引擎”。这就是由世茂集团投资建设的深港国际中心。
▲ 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
 
项目不仅包含办公、商业、酒店、商务公寓等多种业态,还规划有集高科技展览、体验、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配建深港青年合作创业中心,并引入金融、经贸、 教育和科技等资源;在助力产学研投创完整产业生态形成的同时,推动深圳与香港青少年交流,实现港深资源、资本互联互通。
 
集聚深港的人才、资本、信息、技术等创新要素,为双方在创业孵化、科技金融、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供有力支持,深港国际中心将成为促进深港融合、进而推动建设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超级地标。
 
越来越多像咿咿一样的年轻人,看中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、领先的创新优势和潜在的未来机遇,把这里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。
 
4、宜居之所
 
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,当代年轻人也越来越重视品质生活的需求。
 
来自山东的冯元,8年前来到广州读书,今年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。在此期间,冯元也在其他大城市生活工作过,但相比之下认为广州更宜居。
 
冯元曾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,通勤时间一个半小时。而在广州工作,去位于CBD区的公司上班只需花5-6分钟,房租还便宜了1000元左右。
 
冯元并非个例。南方周末城市(区域)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广州的房租收入比在一线城市中最低,1公里通勤比重(37%)在一线城市中最高。
 
冯元还有一个在朋友看来很奇怪的关注点:街道宽度。“广州的街道比较窄,让你感觉没那么大气,但生活气息重一点。”冯元说。
 
王旼旼则喜欢深圳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样子。
 
“深圳天气真的很好,我在冬天再也不会冻得瑟瑟发抖了。这里的天气就像深圳的人一样,年轻有活力,充满了生机。这些实在是太吸引人了。” 王旼旼感叹。
 
深圳是空气质量最好的一线城市。据生态环境部数据,去年,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,深圳空气质量位列前十。今年前8月,大湾区内11个城市中,珠海、深圳、中山、惠州、江门、肇庆、东莞、佛山等8个城市空气质量都进入前20位。
 
生态资源方面,珠三角地区九座城市都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1.8%,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.2平方米。
 
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大湾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。旅游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联合作的先发先行产业和重要阵地,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中在多个章节中提及“旅游”多达46次。
 
被誉为“湾区后花园”的江门,就凭借北纬22°的黄金度假纬度,碉楼、海岛、温泉、湿地等优质旅游资源,吸引了世茂碧海银湖这样的3500亩创新型文旅大盘。集“山、海、湖、泉、林”众多稀缺资源于一体的世茂碧海银湖,成为大湾区最大的文旅项目之一,将打造成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住假胜地。
 
宜居,宜业,宜游,成为大湾区持续吸引优质新鲜血液的源源动力。
▲ 江门世茂碧海银湖
 
5、包容之城
 
生活四年,王旼旼惊讶于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建设。
 
来到深圳后,王旼旼就办理了深圳图书馆读者证。将其与微信号绑定后,实体卡变成了电子卡。若要借书,直接在附近的街区自助图书馆扫码就能查书、借书、还书。
 
截至2018年底,深圳共有650个公共图书馆和295个自助图书馆,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。
 
同在大湾区的东莞,则拥有653个公共图书馆,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无人值守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。因图书馆留言成为热门话题人物的湖北人吴桂春,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中称“想起这些年的生活,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”。
 
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,也是连接个体与城市的重要情感联系纽带。而深圳、东莞两地图书馆的建设和故事,是大湾区包容、开放精神的最佳展现。
 
粤港澳发展至今,包容是其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。广府文化、客家文化、潮汕文化和海外文化不断融合,广府话、客家话、潮汕话、英语和葡萄牙语在此交织。
 
大湾区正凭借三地同宗同源、地缘相近、文脉相亲的优势,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、展演活动,挖掘岭南文化脉络融入日常生活,进而消弭文化隔阂、提升文化认同。
 
紧跟湾区规划,一些房地产企业也在公建配套中融入城市精神,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。世茂集团在建的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,就计划打造名为“深圳露台”的公建配套。其中西区旨在“城市与自然共融”,突出休闲性、生态性。依托图书馆、文化艺术中心及户外剧场等文化设施,为青少年定制国际化艺术培养氛围,引领城市健康文化生活,致力于打造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范本,提升大湾区文化软实力。
 
此外,世茂深港国际中心内还规划了深港青年合作创业中心,未来将吸引更多的深港青年交流活动及合作创新企业进驻。
 
有趣的是,从世茂湾区战略项目的区位布局上,也可以看出其促进粤港澳区域文化沟通交流、融合发展的期待。
 
位于深港深度合作区的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,位于港珠澳三地唯一陆地连接点位置的世茂港珠澳口岸城,位于“东融西联”节点城市肇庆的肇庆世茂滨江壹号……这些位于关键枢纽位置的超级综合体,或将为未来大湾区人才文化的流动互通加码,成为持续提升湾区吸引力的平台高地。
 
基础设施建设将湾区连成一片,制度变革突破让人才流动自如,创新驱动发展助个人实现价值,优质的生态环境提供品质生活,包容开放的文化提升身份认同。追寻梦想,自在生活,越来越多的当代毕业生正选择成为“湾区人”。